在人工智能时代,曾经科幻电影里的炫酷黑科技如今已照进现实,扫码出行、扫脸支付、无人酒店、智能家居等等,信息科技早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细细想来,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信息科技的基础——编程。

编程作为未来教育的新方向,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透过程序的表现形式,了解计算机科学中的数理运算和推理逻辑,建立编程思维。

编程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复杂,在我们的生活中就隐藏着许多编程知识。


生活中的编程:问题拆分

问题拆分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拆分相当于把大难度变成多个小难度,拆分得越细越容易找出解决方法。

案例:做红烧肉。

复杂的问题是没有办法一蹴而就地解决的,所以要学会拆分问题,化繁为简,将复杂问题变成简单明了,使问题解决有方法。


生活中的编程:循环

“循环”是为反复执行某个功能而设置的一种程序结构,它能够使重复指令的编写变得更为高效。“循环”是编程中最常使用的语句之一,其实生活中涉及到循环的事情有很多。

案例:一个星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星期有七天,按顺序分别是“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星期日过完后再次进入星期一,之后按相同的顺序和规律进行下去,这便是一种循环。

像这样通俗易懂的案例,孩子们是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的。


生活中的编程:条件语句

条件分叉是指,通过一条或多条语句的判断结果来决定执行的内容。

案例:如果今天不下雨,那么就跟爸爸妈妈去露营,否则就待在家里。

结果1:如果今天不下雨(结果“不下雨”条件判断成立为True),(执行)那么就跟爸爸妈妈去露营,(不执行)否则就待在家里。

结果2:如果今天不下雨(结果“下雨了”条件判断不成立为False),(不执行)那么就跟爸爸妈妈去露营,(执行)否则就待在家里。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那么…否则…”就是条件语句,“今天不下雨”则是用来判断执行内容的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蕴藏着一定的逻辑,只要我们用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去观察发现,编程思维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嘿哈学院是一个培养青少年科技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青少年编程学习平台,致力于打造优质的少儿编程教育课程,研究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完整学习体系。

编程课程大纲依据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兴趣特点等编制,确定学习内容,编写脚本,制作课程;按照各年级孩子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设计由易到难的课程内容。

将故事融入课程,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及角色,让孩子在学习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轻松掌握编程知识。

我们期待更多热爱编程的青少年们加入嘿哈学院,一起学习,共同成长。